
隨著大眾保險意識的不斷增強,中國保險行業的保費規模一直處于穩定增長的狀態。據保監會統計數據顯示:2016年,產險、壽險、健康險和意外險的保費同比增長率分別為9.12%、31.72%、67.71%以及17.99%,2016年原保險保費收入為30959.11億元。
保險行業從底層數據、風險定價到銷售渠道,都有信息化改造的空間。2016年11月華興資本發布的報告顯示,保險行業的互聯網滲透率僅為5%。預計到2020年,互聯網保險行業的規模有望達到4000億到1.75萬億,較2015年有4-17倍的增長。
本次介紹的大象保險即是一家互聯網保險公司。
大象保險CEO楊喆接受36氪采訪時表示,大象保險創辦于2015年,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在保險行業創業有三方面的原因:一方面是因為保險行業有龐大存量市場和穩定的增長趨勢,另一方面是保險行業的IT系統越來越成熟,能夠跟外部云進行對接,另外是第三方支付和移動電商平臺的發展,讓消費者在移動端購買虛擬商品的習慣逐漸養成。
大象保險APP中提供投保建議、保險網購等功能,APP注冊用戶量約100萬,2016年實現保費1000萬,推出了包含健康險、少兒險、意外險、旅行簽證險以及財產險的100余種產品。
大象保險APP界面
與市場上其他定位保險特賣、創新性保險或者保險企業服務的互聯網保險平臺略有不同,大象保險的定位是數據和技術驅動的保險顧問服務平臺,通過大數據挖掘為用戶提供精準的保險和延伸金融服務,最終目標是成為一個以高凈值家庭數據為基礎的大數據服務平臺。
楊喆表示,保險電商僅僅是發展過程中的中間態,比起保費規模、險種創新等,大象保險更在意用戶數據的搜集和分析。
當前保險行業的基礎數據是非線上、靜態的,而大象保險要做的是搭建一個在線、動態、不斷更新、多維度的數據平臺。
要達成這個大數據服務平臺的目標,需要經過長期的數據積累。
據介紹,大象保險的數據包括以下來源:
-
大象保險自身平臺,包括APP、小程序、營銷體系等,平臺上記錄的用戶行為數據、親屬關聯關系數據等;
-
與保險公司合作,為保險公司提供投保、核保的用戶數據篩查,搭建精準營銷底層平臺等服務,共享數據,目前大象保險已經與超過30家保險公司完成系統對接;
-
將保險能力開放給垂直平臺,為有保險服務需求的場景提供保險經紀服務,獲取用戶數據
-
通過為行業組織、NGO提供技術服務,積累數據
-
與第三方數據提供商合作,如征信機構、風控技術公司等
大象保險從四個維度積累用戶數據:① 用戶基礎數據,如身高、年齡、性別等;② 用戶關系數據,如通訊好友、親戚好友等;③ 互聯網行為數據;④ 其他跟金融產品相關的基礎數據,如征信數據等。
楊喆表示,跟所有大數據相關的業務類似,保險數據服務的競爭也是具有馬太效應,大象保險經過近兩年的積累,具有先發優勢。
據介紹,大象保險目前有超過80人的團隊,其中50%為研發人員,還有一個8人的保險專家團隊。創始人楊喆擁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MBA學位,曾任職于中國移動、阿里云、華為等公司,CTO陳龍曾擔任支付寶無線的核心架構師。
大象保險在2015年10月獲得世紀保險經紀股份有限公司2000萬人民幣的天使輪投資,在2016年中旬獲得天津天士力融資租賃有限公司等數千萬美元的Pre-A輪融資。
互聯網保險賽道,36氪還曾報道過保險特賣平臺小雨傘、大特保等,還有向日葵保險網、眾安保險等綜合性互聯網保險平臺,定位創新保險的平臺有保準牛、悟空保、運動保等,另外還有保險極客等B2B2C的企業團險平臺。
與大象保險類似,定位于保險底層數據服務,提供保險以及外延金融產品顧問服務的項目,36氪還報道過靈智優諾。
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